路过新开的房地产楼盘,总是看到硕大的广告牌和雍容华贵的大门,牌子上写着住进某某府,尽享华贵人生。而小区的大门呢,同样豪华异常,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来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到了贾府。房地产广告的宣传总是把楼盘宣传成一品大员的府邸,让人觉得居住在这样的地方,也能拔高身份,让自己鹤立于人群之中。
当然你大可说这只是房地产商的宣传,但是为什么他会这样宣传? 为什么买房人会选择他们的宣传,而不是选择其它不这样宣传得地产商呢?显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迎合市场是他们最喜欢的营销套路。
正是因为此,可以说正是社会的身份焦虑,才让地产商投其所好的宣传商品。
地产商广告的宣传,只是这种焦虑的表现。这种焦虑最直白的表达大概是在教育的鸡娃中。我对门邻居是个工厂主,自己开了一个小工厂,买了五六套房子,有一个孩子,他最担心的事是孩子将来的阶层降低。曾经有一天,因为孩子做作业错了一题,被他一巴掌下去,嘴巴鼻子都出血,一脸鲜血的跑到门口。
今天我们鸡娃,希望孩子考入985或者211,为的不仅是找一个好工作,还是为了孩子将来拥有一个更高的阶层,而不至于和其它普通大学或者没有读大学的人为伍。他们不会挤公交,也不会挤地铁,更不会去逛大润发超市,他们出门开的是奔驰,逛的是某会员店。当然,这里并不说某某会员店是贵族的高大上超市,而是这样的会员超市实际上和地产商一样,迎合人们的身份焦虑而已。
在张笑宇的著作《商贸与文明》中,他写到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,服务业如此发达,其实很多服务业的存在,都是满足有钱人的身份感。他们需要别人的服侍,需要别人不一样的对待,来感受那种过去只有特权贵族才有的身份和待遇。我并不诋毁服务业,任何一种服务业都值得我们尊重,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,因此服务业需要我们尊重。我在这里想表达的是,有些人喜欢被人服侍的感觉,他们心里在接受别人服务的时候,是把这种服务看成对自己的卑躬屈膝。
阶层焦虑的来源,来自于前现代社会的等级制。社会分成不同等级,然后将权力分配给不同的等级人群。因此不同等级的人就享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。在我们古代是士农工商。在明代,朱元璋制定的社会结构中,他把人分成不同职业群体,军户世代是军户,匠户世代是匠户,永远不得翻身。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度中,每个阶层是宙斯按照不同的材料创造的,而每个群体安于自己的位置,不逾越,这就是最好的社会。因此在他们眼中,社会的静止才是理想社会的状态。
因此,尽管经过启蒙运动,这种等级划分已经被钉死在耻辱柱上,不得翻身。但是在我们人性的深处却依然向往着贵族的身份和特权。
这种阶层带来的焦虑又通过今天阶层固化的讨论强化了。这种讨论和商业套路一样,在加重大家焦虑的同时,迎合着这种焦虑的营销模式却大行其道。
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的社会,一切都唯消费马首是瞻。自由主义把人从传统群体中解放出来,却没有建立新的团体,而是把个体原子化,最终被解放的个体再也无法控制人性深处的欲望。此举为的是建立一个消费社会,透支原子个体的钱包。
不论房产广告,还是鸡娃的家长,抑或富有魔性的买买买直播,都只有一个目的:让你消费,让在消费中完成自我建构。因此在今天这样的现代社会中,我们依然被消费奴役,依然沉浸在成为“人上人”的陷阱中,依然沉浸在阶层的焦虑中,殊不知我们过去积累的财富和未来的财富被透支了。
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陷阱呢?
消费社会最怕的是你不上消费陷阱的当。他们最不希望的是你的理性和节制,而这种理性和节制的根本是个人的独立人格。
当他们宣传楼盘的高贵华丽时,你应该明白怎样的华贵,它不过是一个住所,如果你已经有一个住所,那就没必要购买,如果没有实力购买,那就继续租房子。不论直播怎样卖力地叫卖,你都要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样的商品,它的性价比是否如他宣传的那样。而不论身边的邻居买了怎样的豪车和豪宅,你都不去和他们攀比,不用他们的光鲜来标注人生成功的标准。
耶稣在我们今天的信徒心中,可能只是一个拯救者,却鲜有人去想过,他在他的时代和生活处境中是否也是个今天意义上的“成功”人士呢?显然他是个失败者。他被自己的门徒出卖,被鞭打,被钉死,被羞辱被嘲笑。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,耶稣面对这种羞辱的时候,有没有后悔过当初没有听魔鬼让他做万城之王的承诺?
耶稣有机会成为天下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,但是他放弃了。难道耶稣不担心自己的阶层降低吗?显然耶稣自始至终都没有将自己的人格建立在他人的标准之上。他既没有和人攀比,也没有妄自菲薄。他没有向人夸耀自己的神子身份,也没有向人炫耀自己的头衔和影响力。
耶稣是个独立个体,具备独立人格,他不是身份和社会等级的奴隶,也不会掉入被制造的身份焦虑陷阱。
信仰把我们引到上帝面前,让我们回到被创造的时刻。我们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,我们不是被他人定义的,我们是被上帝定义的。由此,我们是独立于世界的,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房子、商品或者头衔和身份可以定义我们。我们只被自有永有的上帝定义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